​脑血栓:了解它,预防它,战胜它

在众多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中,脑血栓是较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一种。了解脑血栓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其发生和及时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脑血栓?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所引起的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简单来说,就是脑血管里形成了血栓,堵住了血管,影响了大脑的血液供应。 二、脑血栓的病因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脂质等成分沉积在血管壁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大,血管腔变得狭窄,最终可能导致血栓形成。例如,长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内皮细胞容易受损,为动脉粥样硬化创造了条件。 2. 血液成分改变: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另外,长期口服避孕药、妊娠、产后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脑血栓的发生风险。 3. 血管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炎症,如结核性、梅毒性、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等,会使血管壁受损,容易引发血栓形成。 三、脑血栓的症状 1. 发病前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部分患者在脑血栓形成前可能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症状,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短暂性的单眼失明或视物模糊、言语不清、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反复发作,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这是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如果出现应及时就医。 2. 急性发病期症状:    - 偏瘫:一侧肢体(包括上肢和下肢)出现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这是由于脑部控制肢体运动的区域血液供应中断所致。患者可能表现为走路不稳、拖步,严重者无法站立或行走。    - 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出现感觉减退或丧失,如对疼痛、温度、触觉等感觉不敏感。有的患者可能感觉不到被触摸或针刺,容易导致烫伤、冻伤等意外伤害。    - 言语障碍:包括失语和构音障碍。失语可表现为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话语,但自己表达困难)、感觉性失语(听不懂别人说话,但自己说话流利但内容混乱)或混合性失语等。构音障碍则是说话含糊不清,但理解和表达能力正常。    - 吞咽困难:患者在进食或饮水时容易呛咳,这是因为控制吞咽动作的脑部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的吞咽困难可能导致误吸,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 认知和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异常(如抑郁、焦虑、淡漠等)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四、脑血栓的诊断 1. 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时间、症状特点、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包括肢体肌力、感觉、反射、言语、吞咽等功能,初步判断是否有脑血管病变的可能。 2. 影像学检查:    - 头颅CT:在发病早期,CT可能显示正常,但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现脑梗死灶的低密度影。CT检查对于排除脑出血等其他脑部疾病有重要意义。    - 头颅MRI(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部位、范围和性质,可发现CT不能显示的微小梗死灶。此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还可以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有无狭窄、闭塞等情况。    - 脑血管造影(DSA):这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全貌,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一般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或考虑进行介入治疗时才使用。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功能、血同型半胱氨酸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血液成分和代谢情况,寻找可能的病因。 五、脑血栓的治疗 1. 急性期治疗:    -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如果患者吞咽困难,可能需要鼻饲饮食,保证营养供给。    - 改善脑血液循环:可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但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一般在发病4.5小时或6小时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需谨慎使用,有出血风险)、降纤治疗(如巴曲酶等)以及血管扩张剂等,以恢复或改善脑血液供应。    - 神经保护治疗:应用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药物,减轻脑缺血、缺氧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 恢复期治疗:    - 康复治疗:这是脑血栓治疗的重要环节。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言语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可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言语和吞咽等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而且需要长期坚持。    -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等药物,预防脑血栓复发。 六、脑血栓的预防 1. 控制基础疾病:    - 高血压:定期测量血压,按照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对于有糖尿病、肾病等特殊情况的患者,目标值可能更严格)。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 高血脂:通过饮食控制(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管理(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和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7%),减少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 2. 健康生活方式:    - 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鱼类、豆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等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 适量运动:坚持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 戒烟限酒:吸烟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以降低脑血栓的发生风险。适量饮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过量饮酒会增加血压、血脂异常等风险,对脑血管不利。    - 保持心情舒畅: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血压、内分泌等系统,间接增加脑血栓的发病几率。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和早期病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增加体检的频率和针对性。 脑血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但通过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积极预防,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病率和致残率,保护我们的大脑健康。如果出现疑似脑血栓的症状,应尽快就医,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