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心脏的 “不规律跳动” 全解析

在我们的身体里,心脏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精密泵机,日复一日地为全身输送血液,维持着生命的运转。正常情况下,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律和频率跳动,然而,当这种节律被打乱,心律失常就悄然发生了。

一、心律失常是什么? 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简单来说,就是心脏跳动的节奏不再稳定有序。它可以表现为心跳过快(心动过速)、心跳过慢(心动过缓)、心跳不规则(早搏、房颤等)。正常的心脏跳动是由心脏的窦房结发起冲动,然后沿着特定的传导路径,依次激动心房和心室,完成一次完整的心跳周期。但在心律失常时,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二、心律失常的症状 心律失常的症状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毫无察觉,只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而有的患者则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也就是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可能会感觉心跳有力、心跳过快或心跳不整齐;胸闷,仿佛有重物压在胸口,呼吸不畅;头晕,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乏力,身体感到疲倦、虚弱,活动耐力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黑矇、晕厥,这是因为心脏跳动严重紊乱,大脑短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这种情况往往比较危险,需要立即就医。 三、心律失常的病因 1. 生理性因素:某些生理情况可能会引发短暂的心律失常。例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或浓茶、吸烟等,这些因素可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或节律改变。一般在去除诱因后,心律失常可自行恢复正常。 2. 病理性因素:    -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这些疾病会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可能会出现早搏、心动过速甚至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    -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酸碱平衡失调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心脏,导致心律失常。例如,低钾血症可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如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如果药物使用不当,剂量过大或个体对药物敏感,都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 其他因素:心脏手术、心脏外伤、感染等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例如,心脏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这与手术对心脏组织的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有关。 四、心律失常的诊断 1. 心电图(ECG):这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可以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如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普通心电图只能记录短暂时刻的心脏电活动,如果心律失常是间歇性发作,可能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 24 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2. 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这项检查是通过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插入心脏内,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并进行电刺激,诱发和终止心律失常。 五、心律失常的治疗 1. 一般治疗: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因运动、情绪激动等引起的,通常只需去除诱因,休息后心律失常可缓解。对于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治疗原发疾病是关键。例如,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2. 药物治疗: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心脏的电活动,控制心律失常。但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 3. 非药物治疗:    - 心脏起搏器植入:对于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如果心率过慢导致心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可以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维持正常的心率。    - 射频消融术:对于一些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患者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内,破坏异常的心脏电传导组织,从而根治心律失常。    -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对于有心脏性猝死高风险的患者,如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等,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可以在心律失常发生时自动识别并发放电击,纠正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的症状、病因复杂多样,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了解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如果您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尤其是症状频繁发作或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保障心脏健康和生命安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