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脑血管犹如精密的管道网络,为大脑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着大脑的正常运转。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和疾病因素的影响,脑动脉硬化这一病症悄然来袭,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一、什么是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是指脑部动脉血管壁因多种原因发生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种血管病变。正常的动脉血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内膜光滑,血液能够顺畅地在血管内流动。但在脑动脉硬化时,内膜下会逐渐沉积脂质、胆固醇等物质,形成粥样斑块,就如同水管内壁生锈、结垢一般,使得血管壁不再光滑,管腔变窄,血流受阻。这种病变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二、脑动脉硬化的原因 1. 年龄因素:年龄是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自我修复能力减弱,血管的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合成减少,而脂质沉积却逐渐增加,使得血管壁更容易发生硬化。一般来说,脑动脉硬化在 40 岁以后逐渐出现,6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 2.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状态下,血管壁承受的压力持续增高,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受损的内皮细胞会释放一些物质,吸引血液中的脂质等成分沉积在血管壁下,同时也会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加速脑动脉硬化的进程。 3. 高血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质成分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容易被氧化修饰后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是脑动脉硬化的关键病理基础。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如果其水平降低,也会增加脑动脉硬化的风险。 4.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代谢紊乱。长期高血糖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还会引起血管壁的蛋白质糖化,改变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促进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从而诱发脑动脉硬化,并且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脑动脉硬化,病情往往进展较快,并发症更为严重。 5. 吸烟:吸烟是导致脑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的舒张功能,使血管收缩痉挛,增加血液黏稠度,减少脑部血液供应。同时,吸烟还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6. 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含量过高,尤其是腹部肥胖,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会加重血管负担,促进脑动脉硬化的形成。此外,肥胖还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进一步增加了脑动脉硬化的发病几率。 三、脑动脉硬化的症状 1. 头痛、头晕:这是脑动脉硬化较为常见的早期症状。由于脑部血管狭窄,血液供应不足,大脑组织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会引起头部隐痛、胀痛或眩晕感,尤其是在突然改变体位、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可能加重。患者可能会感觉头部昏昏沉沉,不清醒,有时还会伴有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 2. 记忆力减退:脑动脉硬化会影响大脑的血液循环,导致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功能受损,从而出现记忆力下降。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如忘记刚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或者经常丢三落四。随着病情的发展,记忆力减退会逐渐加重,甚至可能影响到远期记忆和认知功能,导致智力下降。 3. 睡眠障碍:大脑供血不足还可能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患者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等睡眠问题,或者表现为白天嗜睡、精神萎靡不振。长期睡眠障碍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疲劳感和大脑功能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4. 情绪波动:部分脑动脉硬化患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如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平衡,以及大脑对情绪的调节功能。患者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雷霆,或者无故感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这些情绪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家庭和社会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是脑动脉硬化较为严重的一种表现,也被称为“小中风”。由于脑部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微血栓形成,导致局部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患者会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自行缓解,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虽然 TIA 症状短暂,但它是脑梗死的重要预警信号,约有三分之一的 TIA 患者在随后的几年内会发生脑梗死,因此一旦出现 TIA 症状,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四、脑动脉硬化的诊断 1. 病史询问: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加重或缓解因素等,同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家族遗传病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脑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体格检查: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语言能力、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等,查看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如病理反射、肌力减退、感觉异常等,以初步判断脑部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此外,还会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等基本生理指标,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3. 影像学检查: -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这两项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的结构,帮助医生观察是否存在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等病变,以及脑血管的形态、走行等情况。虽然它们不能直接显示血管壁的粥样硬化斑块,但对于评估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TCD 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技术检测颅内血管血流速度、方向、频谱形态等参数的检查方法。通过 TCD 检查,可以了解脑血管的狭窄程度、痉挛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微栓子信号等,对于脑动脉硬化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价值。它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能够在床边或门诊进行检查。 - 脑血管造影(DSA):这是诊断脑动脉硬化的“金标准”。DSA 检查是将造影剂注入脑血管内,通过 X 射线透视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全貌,包括血管的狭窄部位、程度、范围以及侧支循环情况等。但是,DSA 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过敏反应等,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手段,主要用于病情较为复杂、需要明确血管病变详细情况以便制定治疗方案的患者,如考虑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 - 颈动脉超声:颈动脉是脑部供血的重要血管之一,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观察颈动脉壁的厚度、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大小、形态、位置等信息,对于评估脑动脉硬化的程度和预测脑梗死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颈动脉超声检查还可以检测颈动脉的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了解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五、脑动脉硬化的治疗 1. 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调整:提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6 克,有助于控制血压。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多吃鱼类、坚果等。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 300 毫克,少吃动物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促进肠道蠕动。 - 戒烟限酒:吸烟是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坚决戒烟。饮酒应适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 25 克,女性不应超过 15 克。过量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血脂代谢,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适量运动: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预防和治疗脑动脉硬化都具有积极作用。 - 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避免肥胖。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 18.5 - 23.9 之间。肥胖者应制定科学的减肥计划,逐渐减轻体重,但不宜过度节食或采用极端的减肥方法,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对于脑动脉硬化患者,尤其是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史的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 -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它们不仅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还具有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能够有效延缓脑动脉硬化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定期监测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观察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肌痛、肌无力等。 - 降压药物:如果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应积极控制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氯沙坦)、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血压水平、并发症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及治疗方案,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 140/90 mmHg 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更为严格,应控制在 130/80 mmHg 以下。 - 降糖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有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α - 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吡格列酮)等。在使用降糖药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二甲双胍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磺脲类药物可能导致低血糖等。 3. 手术治疗:对于脑动脉硬化导致的严重血管狭窄或闭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CEA 是通过手术切除颈动脉内膜的粥样硬化斑块,恢复颈动脉的通畅性;CAS 则是通过血管介入技术,将支架置入狭窄的颈动脉内,撑开血管,改善脑部供血。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由专业的神经外科或介入科医生进行评估和操作。 六、脑动脉硬化的预防 1. 一级预防:主要针对尚未发生脑动脉硬化的人群,通过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预防脑动脉硬化的发生。 - 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坚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项目,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更应加强体检监测,早期预防。 2. 二级预防:针对已经患有脑动脉硬化的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 规范治疗: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 康复训练:对于因脑动脉硬化导致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如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应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康复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种方法。 脑动脉硬化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合理药物治疗以及必要时的手术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延缓脑动脉硬化的进展,降低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保障中老年人的大脑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广大中老年人来说,了解脑动脉硬化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和战胜这一“隐形杀手”的重要举措。
客服热线 咨询电话010-61766484、挂号处010-81783272、行政办公室010-61766485
公司地址:北京昌平天通苑东苑一区9号楼
Copyright © 2018-2020 北京昌平天通苑中医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67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376号
友情链接: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中医协会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