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沉默的“骨骼杀手”


在我们的身体里,骨骼如同大厦的支柱,支撑着我们的活动与生活。然而,有一种疾病却在悄然侵蚀着这一支撑体系,它就是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了解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正常的骨骼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承受身体的重量和各种活动所产生的应力。但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骨量逐渐流失,骨骼中的孔隙增多、变大,就像原本坚固的墙体出现了许多空洞,使得骨骼变得脆弱易碎,即使是轻微的外力,如咳嗽、弯腰、跌倒等,都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 二、骨质疏松的病因 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量会逐渐流失。一般来说,在 30 岁左右,人体的骨量达到峰值,之后便开始缓慢下降。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量流失速度明显加快,这是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于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男性在 70 岁以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会逐渐上升。 2. 激素变化:除了雌激素,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促进骨钙释放,导致骨量减少。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同时增强破骨细胞的作用,从而加速骨量流失,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3. 营养因素:钙和维生素 D 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而维生素 D 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者缺乏阳光照射导致维生素 D 合成减少,就会影响钙的代谢平衡,使骨量逐渐减少。长期低钙饮食、素食者以及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对钙和维生素 D 的吸收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营养性骨质疏松。 4.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不运动,骨骼缺乏应力刺激,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导致骨量流失。吸烟和过量饮酒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吸烟会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减少骨形成;酒精会干扰钙的吸收和代谢,同时影响维生素 D 的活化,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 5. 遗传因素: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患者,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骨质疏松的风险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骨量峰值的获得、骨代谢的调节以及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等,使得某些个体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6. 其他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会影响骨骼的代谢和营养状况,间接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骨转换,使骨量丢失增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炎症因子的作用,会破坏关节周围的骨质,同时影响全身骨骼的代谢。 三、骨质疏松的症状 1. 疼痛: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也可累及全身骨骼。疼痛的性质多为酸痛、胀痛或隐痛,一般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量减少,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下降,导致骨骼微结构破坏,刺激了周围的神经末梢。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睡眠。 2. 身高变矮、驼背:随着骨质疏松的发展,椎体骨质逐渐疏松,在重力的作用下,椎体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多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后,会导致脊柱变形,出现身高变矮和驼背的现象。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衣服尺码逐渐变大,腰带逐渐变短,而且由于脊柱变形,还可能会压迫胸部和腹部的器官,引起呼吸困难、消化不良等症状。 3. 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骨骼脆弱,轻微的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等。椎体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椎,患者可能在弯腰、咳嗽、提重物等轻微动作后突然出现剧烈的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髋部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跌倒后,由于髋部骨折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腕部骨折常见于跌倒时用手撑地,导致桡骨远端骨折。 四、骨质疏松的诊断 1. 病史询问: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频率、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否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史,家族中是否有骨质疏松患者,患者的生活方式,如饮食情况、运动习惯、吸烟饮酒情况等,这些信息对于初步判断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2. 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是双能 X 线吸收法(DXA),它可以测量全身各个部位的骨密度,如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等。通过检测骨密度值,并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年人的骨密度峰值进行比较,得出 T 值。T 值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T 值≥ - 1.0 为正常; - 2.5 < T 值 < - 1.0 为骨量减少;T 值≤ - 2.5 则诊断为骨质疏松。此外,对于已经发生脆性骨折的患者,即使骨密度值在骨量减少范围内,也可直接诊断为骨质疏松。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钙、磷、维生素 D 等骨代谢指标,以及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骨量减少的疾病。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血钙、血磷、血清 25 - 羟维生素 D、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等。血钙和血磷水平可以反映钙磷代谢的总体情况;血清 25 - 羟维生素 D 是评估维生素 D 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提示是否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碱性磷酸酶在骨转换过程中会升高,其水平可以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活跃程度。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骨代谢状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五、骨质疏松的治疗 1. 基础治疗:    - 钙剂补充:钙剂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药物,能够补充骨骼中的钙含量,提高骨密度。常用的钙剂有碳酸钙、枸橼酸钙等。钙剂的补充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情况以及饮食中钙的摄入量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 800 - 1000 毫克,老年人、绝经后妇女以及骨质疏松患者可适当增加至 1000 - 1200 毫克。钙剂最好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同时,应注意避免与含草酸、植酸较高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竹笋等)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钙的吸收。    - 维生素 D 补充:维生素 D 对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至关重要。人体可以通过阳光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 D,但老年人由于户外活动减少,皮肤合成维生素 D 的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维生素 D 缺乏。因此,骨质疏松患者通常需要补充维生素 D。常用的维生素 D 制剂有维生素 D2、维生素 D3 等。维生素 D 的补充剂量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建议每日补充 800 - 1200 国际单位。在补充维生素 D 的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清 25 - 羟维生素 D 水平,以确保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30 - 50 纳克/毫升)。 2. 药物治疗:    - 抗骨吸收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达到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的目的。常用的抗骨吸收药物有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降钙素类(如鲑降钙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等。双膦酸盐类药物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骨吸收药物之一,阿仑膦酸钠每周服用一次,唑来膦酸每年静脉注射一次。降钙素类药物除了抑制骨吸收外,还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可通过皮下注射或鼻腔喷雾给药。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主要用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治疗,它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对骨骼有保护作用,但对乳腺和子宫的刺激较小。    - 促骨形成药物:促骨形成药物能够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新骨形成,增加骨密度。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促骨形成药物是特立帕肽,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每日一次。特立帕肽的治疗疗程一般为 18 - 24 个月,在治疗期间可以显著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特立帕肽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血钙升高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    - 其他药物:除了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外,还有一些其他药物也可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如锶盐(雷奈酸锶)。锶盐具有双重作用机制,既可以抑制骨吸收,又可以促进骨形成。但锶盐的使用也存在一些争议,一些研究发现其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况。 3.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治疗、康复工程等方面。运动疗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密度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骼的应力刺激,促进骨密度的增加,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跌倒的风险。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可以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紧张状态。康复工程主要是指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轮椅等,帮助患者改善行动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六、骨质疏松的预防 1. 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钙摄入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豆腐、豆浆等豆制品,虾皮、海带、紫菜等海产品,以及绿叶蔬菜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 D、维生素 K 等营养素。维生素 D 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和食用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动物肝脏等)来补充;维生素 K 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豆类、橄榄油等食物中,它对于骨骼健康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钙在骨骼中的沉积。 2. 适量运动: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之一。青少年时期应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跳绳、篮球、足球等,有助于提高骨量峰值。成年人应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并结合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可以增强骨骼和肌肉的强度。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以维持骨量,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对骨骼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应戒烟限酒。吸烟不仅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还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加速骨量流失。过量饮酒会干扰维生素 D 的代谢,影响钙的平衡,同时还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建议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两份标准饮品(一份标准饮品相当于 14 克纯酒精,如 350 毫升啤酒、150 毫升葡萄酒或 45 毫升烈酒),女性每日饮酒不超过一份标准饮品。 4. 定期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绝经后妇女、有家族遗传史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者,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的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一般建议每 1 - 2 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同时,应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避免因这些疾病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骨质疏松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通过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及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动,保护我们的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的困扰,让我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康、活跃的生活。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