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衰竭,又称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并调节电解质平衡、分泌激素等。当肾衰竭发生时,身体的代谢废物和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肾衰竭的常见症状 - 尿量变化:早期可能出现夜尿增多,随着病情进展,尿量逐渐减少,甚至无尿。但部分患者在肾衰竭早期尿量可正常,因此不能单纯以尿量来判断肾功能。 - 水肿:身体低垂部位(如脚踝、下肢)或眼睑等部位出现水肿,严重时可伴有胸水、腹水,这是由于肾脏排水功能下降,体内液体潴留所致。 - 乏力、疲劳: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引起贫血,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容易疲劳、面色苍白或萎黄。 - 恶心、呕吐:肾衰竭时,体内毒素蓄积,刺激胃肠道,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影响营养摄入和生活质量。 - 皮肤瘙痒:血液中的尿素氮等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排出,通过皮肤排泄,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且往往难以缓解,影响患者睡眠和日常活动。 肾衰竭的病因 - 原发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等。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病因之一,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长期可进展为肾衰竭;多囊肾患者肾脏出现多个囊肿,逐渐压迫正常肾组织,使肾脏功能受损。 - 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区扩张,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功能逐渐减退。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经过数年至数十年,患肾衰竭风险显著增加。 - 高血压肾病:持续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肾小动脉硬化,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脏血液灌注减少,进而引起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病程越长、血压控制越差,肾脏受累可能性越大。 - 药物和毒物损伤: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具有肾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直接损害肾小管和肾小球,造成急性或慢性肾衰竭。此外,接触重金属(如铅、汞)、有机溶剂等毒物也可能引发肾脏损伤。 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医生通常会综合多种检查来诊断肾衰竭,包括血液检查(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血红蛋白等指标,血肌酐升高是肾功能受损的重要标志)、尿液检查(观察尿蛋白、红细胞、管型等情况,了解肾脏是否有实质性病变)、肾脏超声(评估肾脏大小、形态、结构,判断是否有肾脏萎缩、囊肿、结石等病变),必要时还会进行肾活检,以明确肾脏病理类型,指导治疗。 - 治疗手段** -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症状,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既能降压又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纠正贫血药物(如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等);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药物(如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补充钙剂、降磷药物调节钙磷代谢紊乱);还可能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导致血容量不足进一步损害肾功能。 - 透析治疗:当肾衰竭发展到终末期,肾脏功能严重受损,体内毒素和水分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清除时,需进行透析治疗。透析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是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清除毒素和多余水分后回输体内,一般每周需进行 2 - 3 次,每次 3 - 5 小时;腹膜透析则是利用患者自身腹膜作为透析膜,向腹腔内灌入透析液,通过弥散和超滤作用清除体内废物和水分,可居家自行操作,每日进行 3 - 4 次交换。透析治疗能够替代部分肾脏功能,维持患者生命,但也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如感染、低血压、营养不良等。 - 肾移植:对于合适的患者,肾移植是肾衰竭的最佳治疗方法,可使患者恢复正常肾功能和生活质量。然而,肾源短缺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且术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同时面临感染、药物副作用等问题。 肾衰竭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但通过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危险因素、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措施,可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定期体检、监测肾功能指标对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至关重要,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应加强肾脏保护意识,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客服热线 咨询电话010-61766484、挂号处010-81783272、行政办公室010-61766485
公司地址:北京昌平天通苑东苑一区9号楼
Copyright © 2018-2020 北京昌平天通苑中医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67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376号
友情链接: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中医协会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