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
10032020.01.17

脑梗死

◦ 病因: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最常见的原因是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另外,心源性栓子脱落(如房颤患者)、小动脉闭塞等也可引起。

◦ 症状:急性患者发病前可能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眩晕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完全恢复。脑梗死发作时,症状更为严重且持续不缓解,可出现一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 治疗:在急性期,如果发病时间在时间窗内(如静脉溶栓时间窗一般为 4.5 - 6 小时),可考虑溶栓治疗,以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此外,还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改善脑循环(如丁苯酞)、脑保护(如依达拉奉)等药物治疗。后期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改善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等。

2. 脑出血

◦ 病因:多由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引起,其他原因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凝血功能障碍等。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脑血管破裂出血。

◦ 症状: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生。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呈喷射状。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言语障碍、意识障碍等,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不同,症状也有所差异。例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典型的 “三偏” 症状,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 治疗:急性期首先要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如使用甘露醇)。对于出血量较大、有脑疝形成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或钻孔引流术。康复期同样需要进行肢体、语言等功能的康复训练。

3.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病因: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其次是脑血管畸形。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和神经组织。

◦ 症状:患者突发剧烈头痛,疼痛呈撕裂样或爆炸样,难以忍受,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

◦ 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对于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尽早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动脉瘤位置后,可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等方法治疗,防止再出血。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