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中医解读
1022025.01.07

在中华传统医学的智慧宝库中,对于慢性胃炎有着独特且深邃的认识。慢性胃炎作为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病症,中医以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防治之门。

一、中医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降为和。慢性胃炎的发生,多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密切相关。

外邪犯胃: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若侵袭人体,均可影响胃部功能。其中,寒邪客胃最为常见,寒凝气滞,致使胃的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患者常感胃脘冷痛,得温痛减。比如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若不注意胃部保暖,寒邪就容易乘虚而入,引发胃部不适。暑湿之邪也不容忽视,夏季贪凉饮冷,又兼外受暑湿,困阻脾胃,可出现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饥过饱,或嗜食辛辣、油腻、生冷、甜腻等刺激性食物,均易损伤脾胃。辛辣食物多属热性,易耗伤胃阴;油腻食物易生痰湿,阻滞脾胃气机;生冷食物则寒凝中焦,影响脾胃运化。像有些人一顿大餐后,随即出现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就是饮食积滞,脾胃运化不及的表现。此外,长期饮酒,酒性湿热,易蕴结脾胃,灼伤胃络,久而久之导致胃部慢性炎症。

情志失调:人的情绪与脾胃健康息息相关。长期的忧愁、思虑、恼怒等不良情志,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患者便会出现胃脘胀痛、嗳气频繁、胸闷太息等症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常因情志问题,使得慢性胃炎病情反复或加重。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宜,如久病、劳倦过度、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运化无力,气血生化无源,胃黏膜失去濡养,抗邪能力下降,稍有饮食、情志等因素刺激,就易引发胃部炎症。此类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病情迁延,恢复较慢。

二、中医诊断慢性胃炎的方法

中医诊断慢性胃炎,并非单纯着眼于胃部症状,而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患者的信息。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口唇等。面色萎黄,多提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舌苔厚腻,色白或黄,反映体内有痰湿或湿热蕴结脾胃;若舌苔剥落,少苔或无苔,则可能是胃阴亏虚。口唇淡白,也为脾胃虚寒、气血不荣之象。此外,望患者的形体,若形体消瘦,往往与脾胃运化失常,营养吸收不良有关。

闻诊:主要听患者的声音、嗅口气等。说话声音低微,气息不足,可能是脾胃气虚;嗳气酸腐,提示饮食积滞在胃,发酵产气;口臭明显,多伴有胃热或湿热之证,秽浊之气上泛。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二便、情志以及胃部症状的特点,如疼痛的性质(刺痛、隐痛、胀痛等)、发作时间(饭前、饭后,夜间等)、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例如,胃脘疼痛,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多属寒证;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夜间尤甚,可能有瘀血阻络;饭前胃脘隐痛,进食后缓解,常为脾胃虚寒;而饭后饱胀疼痛,嗳气频作,多与饮食积滞或肝气犯胃有关。

切诊: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脉象变化。脾胃虚弱者,脉多细弱无力;食积胃脘,脉象滑实;肝郁气滞犯胃,常见弦脉;若有瘀血,脉象涩滞不畅。四诊信息相互印证,综合判断,才能精准辨证,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策略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强调整体调理,根据辨证结果,采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饮食调养等多种方法协同作用。

中药内服:依据不同证型,遣方用药各有侧重。对于寒邪客胃证,治以散寒止痛,常用方剂如良附丸,以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共奏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之功。饮食积滞者,采用保和丸消食导滞,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和胃化痰,使积滞去,胃气和。肝气犯胃型,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枳壳、芍药、甘草疏肝柔肝,香附、川芎行气活血,调理肝胃气机。脾胃虚寒证,则以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黄芪补气升阳,饴糖温中补虚,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大枣、生姜、甘草健脾和胃,让脾胃得温,虚寒得补。胃阴亏虚者,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滋养胃阴,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滋养阴液,当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使胃阴复,诸症平。

针灸推拿: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达到治疗胃部疾病的目的。常用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等。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之效,针刺或艾灸该穴,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胀满等症状;中脘是胃之募穴,腑会中脘,能直接调节胃腑气机,和胃健脾;内关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可缓解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公孙为脾经络穴,联络脾胃两经,与内关相配,为八脉交会穴对,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推拿按摩同样对慢性胃炎有辅助治疗作用,可自行按摩腹部,以掌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揉按胃脘部,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也可按摩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起到保健脾胃的功效。

饮食调养:中医向来注重 “药食同源”,饮食调养在慢性胃炎的康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脾胃虚寒者,可适当多食用一些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红枣等,以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但要注意适量,避免上火。胃阴亏虚者,宜选择百合、玉竹、石斛、银耳等滋阴润燥之品,熬粥或炖汤食用,滋养胃阴。饮食积滞者,可食用山楂粥、萝卜汤等消食化积食物,帮助消化。同时,无论何种证型,都应遵循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养护脾胃。

慢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体系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多样的防治手段。了解中医知识,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与疾病治疗中,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改善胃部健康状况,摆脱慢性胃炎的困扰,重拾身体的舒适与活力。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