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中医护理:调养脾胃,重拾健康根基
1932024.12.13

在中医理论中,脾被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的功能出现虚弱,人体的消化、吸收、运输以及气血生成等诸多生理过程都会受到显著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与健康问题。因此,深入了解脾虚并实施有效的中医护理措施,对于恢复脾胃功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一、生活起居调摄 中医倡导“起居有常”,对于脾虚患者而言,规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乃是调养脾胃的基石。患者应确保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维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时间。睡眠过程中,人体的脾胃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养,有助于恢复其运化功能。同时,需极力避免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劳累均会耗损人体的正气,加重脾虚的症状,影响脾胃的正常修复与功能恢复。在日常活动中,应当遵循适度原则,依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切不可突然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持续劳作,以防损伤脾胃之气。 居住环境宜保持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流通顺畅且温度、湿度适宜。避免居住在潮湿阴冷或燥热烦闷的环境之中,因脾喜燥恶湿,不良的环境因素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再者,患者需注意腹部的保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之时,可适当增添衣物,或使用热水袋等进行局部热敷,以避免腹部受寒。因为寒邪易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加重脾虚的病情。 二、饮食调养原则 中医高度重视饮食与脾胃健康之间的紧密关联,脾虚患者的饮食调养应以“健脾益胃”为核心原则,并依据个体的体质差异与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膳。 在食物的选择上,宜多食用具有健脾作用的食材,如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红枣、南瓜、红薯等。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可煮粥、炖汤或清蒸食用;薏米性凉,味甘淡,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作用,可与红豆搭配煮粥,即常见的红豆薏米粥,对于脾虚湿盛者尤为适宜;芡实味甘涩,性平,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可用于熬制芡实粥或与其他食材搭配制作药膳;白扁豆性微温,味甘,可健脾化湿、和中消暑,适合用于煲汤或煮制扁豆粥;红枣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可直接食用,或与其他食材一同煮粥、炖汤;南瓜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可制作南瓜粥、南瓜饼等;红薯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能够补脾益气、宽肠通便,可蒸煮后食用。 同时,脾虚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冷饮、生鱼片、油炸食品、辣椒、花椒、咖啡、浓茶等。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加重脾胃虚寒;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辛辣、刺激性食物则易刺激脾胃,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使脾虚症状加剧。此外,饮食应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以减轻脾胃的消化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三、情志护理要点 情志因素对脾虚患者的病情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忧思过度易伤脾,使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因此,脾虚患者应注重保持情志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忧愁等不良情绪之中。 患者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情志,如聆听舒缓悠扬的音乐、阅读有益身心的书籍、练习书法绘画、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等。音乐具有舒缓情绪、宁心安神的作用,可选择一些节奏平稳、旋律优美的古典音乐或自然音效,如《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流水声、鸟鸣声等,每天聆听 20 - 30 分钟,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情绪,促进脾胃功能的调和。阅读能够转移注意力,开阔视野,丰富内心世界,使患者暂时忘却疾病带来的困扰与烦恼。书法绘画则可培养专注力与耐心,调节情绪,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使心境趋于平和宁静。适度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能使心情愉悦,促进气血流通,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家属与护理人员在患者的情志护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陪伴与鼓励,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深入了解其心理需求,并及时给予心理支持与疏导。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时,应积极引导其正确看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例如,可向患者讲述一些成功康复的案例,使其看到康复的希望与曙光。同时,家属与护理人员自身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正能量的家庭与护理环境。 四、中医特色疗法应用 1. 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对于脾虚患者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艾灸此穴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艾灸中脘能调理脾胃气机,促进消化吸收;脾俞穴在背部,当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胃俞穴在第 12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分别是脾、胃之背俞穴,艾灸这两个穴位可直接温补脾胃阳气,增强脾胃功能。一般可采用温和灸或回旋灸的方法,每周艾灸 2 - 3 次,每次每穴艾灸 10 - 15 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无灼痛为度。艾灸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若患者感觉过热,应及时调整艾灸距离或停止艾灸。 2.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也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患者可自行或由家属协助进行穴位按摩。常用穴位如上述的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以及三阴交等。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按摩此穴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按摩时,可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穴位,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摩 3 - 5 分钟,每日可按摩 1 - 2 次。长期坚持穴位按摩,有助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脾虚症状。 3. 中药足浴:中药足浴是利用中药的药力和热水的热力作用,通过足部皮肤渗透,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对于脾虚患者,可选用一些具有健脾温胃、祛湿通络功效的中药,如艾叶、干姜、花椒、苍术等。将这些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水煎煮 20 - 30 分钟,然后将药汁倒入足浴盆中,加入适量热水,使水温保持在 40 - 45℃左右,浸泡双脚 20 - 30 分钟,每日 1 - 2 次。在足浴过程中,应注意水温适中,避免烫伤皮肤,同时可适当按摩足部穴位,如涌泉穴等,以增强疗效。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是肾经的起始穴,按摩涌泉穴可滋阴益肾、平肝息风,与中药足浴相结合,有助于调节全身气血阴阳,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中医护理在脾虚的调养过程中,秉持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原则,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以及中医特色疗法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与生活质量。但在实施中医护理过程中,应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与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在专业中医师或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护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患者及家属亦应积极配合护理工作,持之以恒地进行调养,方可收获理想的康复效果。

微信公众号